【第二期】虽不可移动,但它却“走”了六百多年 | |||||
|
|||||
文物承载着灿烂文明,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玄武区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文博场馆集聚,为更好地发挥文博场馆的教育功能,让市民游客走近文物、感知历史,今年,“玄武发布”全新推出《遇“鉴”玄武》系列内容,每期甄选一件“镇馆之宝”或“网红”文物,以不同形式、从不同角度,带你穿越历史,探索宝藏文物背后的“秘密”! 在《遇“鉴”玄武》第一期,小武为大家介绍了来自六朝的微笑——瓦当。今天是假期第一天,想好去哪玩了吗? 还没想好的话,不如跟着南师附小的学生们去明孝陵博物馆。“鉴鉴”这一期的文物吧,相较于“体型娇小”可移动的瓦当来说,这一位可是个“大”家伙!它“身高”近9米,而且无法“行动”,但它却在时间长河里“走”过了六百余年。快来看看“他”的照片吧~ 众所周知,作为南京目前唯一的一处世界文化遗产,明孝陵本身就是一部话不完的历史文明之书,里面有着数不清的文物。其中有一件非常特殊,那就是“四方城”内的不可移动文物,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 明孝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的合葬陵墓,是中国古代最大的帝王陵寝之一,明孝陵博物馆位于明孝陵大金门侧,是明太祖朱元璋、世界文化遗产明孝陵和南京明文化的专题展馆,馆内除了通过文物陈列、模拟场景、数字多媒体展示等手段,辅之以优质讲解,述说传奇皇帝朱元璋生平,揭示“明清皇家第一陵”神秘内幕,反映明代历史文化特色,还设置了360°环幕影院、临时展厅、休闲书吧和文创产品超市。其中有一间文化驿站,叫“漫读四方城”,是一处汇集明文化书籍、手工文创的阅读空间,非常适合各种研学活动。 今天的故事便从南师附小的一场研学活动开始讲起。 “老师,为什么这个房间叫“漫读四方城”呢?” 随着孩子们的提问,明孝陵博物馆讲解员伍磊慢慢为大家讲述起来。 原来,在明孝陵内大金门北行70米处,有一处碑亭,碑亭下为石质须弥座,上为砖砌墙体,四面各开一洞券门。清末战乱,明孝陵被战火焚烧了所有木构建筑及砖石建筑的木结构部分,该碑亭也不例外,只剩下砖砌拱券墙体及石造须弥座,所幸碑亭内的大明神功圣德碑还留存完好。战火过后的一百多年间,由于碑亭砖墙体量高大,且四面均设砖拱门洞,状若城门且“无顶”,逐渐在民间有了一个新的称呼,即“四方城”。明孝陵博物馆成立后,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明朝历史文化、感知世界遗产,所以才有了“漫读四方城”这样一个名字。 图丨加顶保护修复前的“四方城” “四方城内的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是什么样的呢?” 为了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伍磊先带他们去观赏了博物馆内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的缩小复刻版。 通过博物馆内的复刻版石碑,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碑上不仅雕刻了复杂的花纹,还篆刻了大篇幅的文字。伍磊告诉大家,这是为了方便更多的市民游客观赏了解原碑,特地采用原碑拓片形式再现了碑上的文字及工艺。原碑由于经受了六百余年的风雨侵蚀和战火焚毁,导致碑上的文字渐趋模糊。 “碑文具体都写了什么内容呢?” “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的一生可谓是传奇。这块碑的碑文正是由明成祖朱棣于1413年撰写,由当时著名工匠篆刻于石碑上的,全文足有2746字。”伍磊通过复刻版石碑,一一为孩子们讲解原碑文内容,大家了解到了朱元璋从出家为僧、投身起义以及开国后的施政措施等故事,还了解了朱元璋子女及排行。伍磊说,碑文中记录的这些可弥补明史记载的不足,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老师,我发现原碑和复刻版有点不太一样的地方,那就是原碑好像是由一个神兽驮着的!” 为了让孩子们详细了解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伍磊带着孩子们来到了四方城内的原碑处。当孩子们看见这巨大的石碑后,顿时惊讶不已,兴奋地围着石碑细细查看。 四方城内的“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通高8.78米,碑座高2.08米,石碑顶部的碑帽高1.90米、宽2.54米、厚1.03米,正反两面雕有蟠龙火珠,栩栩如生。驮着石碑的巨兽赑屃,传说是龙的九子之一,碑座龟趺高2.08米,宽2.54米,长5.15米,不仅雕刻精美,还“隆脊而昂首,蟠尾而藏足”,碑下还刻有浪花等花纹,代表着明朝疆域已向海洋探索。整块碑刻工精细,气势雄浑,技艺精湛,兼具了历史和艺术价值,它不仅是南京地区体量最大的一块古碑,也是明代帝王陵寝中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一座碑,还在2023年入选了国家文物局《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录》。
“那这块碑跟整个明孝陵又有什么关系呢?” 占地面积达170余万平方米的明孝陵,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帝王陵寝之一,代表了明初建筑和石刻艺术的最高成就,其陵寝建筑都是按中轴线配制,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前朝后寝、前方后圆”的陵寝制度,在承唐宋帝陵“依山为陵”旧制的基础上,又创方坟为圜丘新制,也开创了中国明清帝王陵寝建设规制的先河,直接影响明清两代五百余年20多座帝王陵寝的形制,成为“明清皇家第一陵”,更是被誉为中国帝陵发展史上第三座里程碑。 伍磊介绍,明孝陵总体布局分为两部分,一是神道,二是陵宫。陵园纵深2.62公里,内有石像路、翁仲路、方城明楼、宝城宝顶等大热景点建筑,修建这些建筑前后用了三十多年。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亭位于大金门正北方向约70米,是进入陵园大门之后的第一个主体建筑,它的雕刻完工,也代表着整个明孝陵工程的竣工。
“好多地方的碑都是在室外的,为什么这块碑现在是在“室内”呢?” 伍磊说:“在明孝陵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这20年间,明孝陵景区不断发掘各种文化内涵,完善各种保护措施。”她说,作为象征明孝陵竣工的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亭,六百年来,它虽然不能动,但是却走过了无数个日夜,也经受了风霜雨雪、战火等摧残,尤其是清代咸丰年间,太平天国运动导致的战火几乎让明孝陵地表建筑毁于一旦,但它却依旧屹立,与绿树为伴、青草为缀,默默守护着身后的明孝陵,守护着世事变迁。为了让它能够继续“走”下去,2012年,明孝陵景区管理部门对神功圣德碑亭进行了加顶保护。 如今穿过斑驳的砖墙踏入幽静、阴凉的碑亭抬头仰望殿宇顶部已加盖了层层叠叠的梁脊再现了600多年前的辉煌与壮丽。 研学活动结束后,孩子们纷纷说出了自己的感想: 通过这次活动,我想把圣德碑背后的故事,告诉其他人。 我也是今天才知道,这块不会动的石碑,背后竟然有这么重要的意义。 通过今天的活动,我意识到了文物的珍贵,以后我也要尽自己的一份力量保护文物。 听了今天的故事,我感觉到古代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 我喜欢这块石碑,它是历史的见证者,向我们诉说着六百多年前的历史。 文物之美,始于遇见。文物是历史文化的承载,是文化传承的桥梁。无数青少年通过文物享受历史的滋润。 你喜欢今天“鉴”的这位文物吗?喜欢的话,不如趁着假期前往明孝陵四方城,一起透过这块巨大的石碑穿越时空,与历史对话。 |
|||||
|
|||||
|
|||||
上一篇: 【第三期】读不尽的《四库全书》 | |||||
下一篇: 【第一期】来自六朝的微笑 | |||||
主办单位:玄武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单位:玄武区城市数字治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