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玄武区人民政府
  • 网站支持IPv6
  • 首页 > 专题专栏 > 数字文旅 > 遇“鉴”玄武
    【第一期】来自六朝的微笑
    发布日期:2024-03-18 20:21 浏览次数:加载中...... 信息来源:玄武发布 字体:[ ]

    文物承载着灿烂文明,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玄武区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文博场馆集聚,为更好地发挥文博场馆的教育功能,让市民游客走近文物、感知历史,即日起,“玄武发布”全新推出《遇“鉴”玄武》系列内容,每期甄选一件“镇馆之宝”或“网红”文物,以不同形式、从不同角度,带你穿越历史,探索宝藏文物背后的“秘密”!

    3月5日,在江苏代表团审议现场,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市博物总馆副馆长宋燕向习近平总书记讲述了三个小故事,分别是六朝博物馆的由来、六朝博物馆的“网红”落地窗以及六朝博物馆的“小青莲”志愿服务项目。这三个故事,跨越十余年,讲述了六朝博物馆的建设故事——始于一场“意外”的发现,得益于精心的保护与传承。

    《遇“鉴”玄武》第一期,就让我们跟随小学生韩律的脚步一起走进六朝博物馆,看看她在那里收获了什么?

    博物馆建筑外墙上、众多的文创产品上、“六朝青”志愿者的服装上……一张张圆圆的、好似人脸的图案激起了韩律的好奇心。

    在负一层展厅内,韩律找到了带有该图案的灰陶质品,静静地存放在玻璃展柜内。“瓦当!什么是瓦当呀?”

    “六朝青”志愿者张晓刚看出了韩律的疑惑,于是就有了接下来的对话。

    要想知道什么是瓦当,就要先弄明白古代建筑物顶部的结构。古人在铺盖屋顶时,先仰铺一层带有弧度的板瓦,再将筒瓦俯扣在板瓦与板瓦之间的接缝上,在筒瓦最前端,连结着一片圆形的瓦片,这就是瓦当,瓦当的使用可以很好地保护木质椽头免遭风雨侵蚀。

    张晓刚生动形象的讲解让韩律瞬间理解了瓦当的作用。“这些瓦当看起来都非常古老,有的甚至已经残缺不全了,看来古人在很久很久以前就发明了瓦当!”

    考古发现,早在西周中晚期,也就是距今2900年前的建筑上,就有瓦当出现。大约在春秋晚期,就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模式,并成为一些大型建筑的重要构件。

    说到这里,张晓刚便引导韩律来到一面瓦当墙前。

    “好多啊,图案还是不同的!”韩律被满墙的瓦当所震撼。“既然瓦当是用来挡雨用的,为什么古人还在上面雕刻图案呢?”看着瓦当上各式各样的图案,韩律说出了心中的疑问。

    其实瓦当最开始是素面的,后来才逐渐出现花纹、动物图样,这是因为聪明的古人发现,瓦当除了实用性功能外,还为装饰屋檐提供了空间,之后,素面瓦当逐渐被有纹饰的瓦当所取代。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瓦当受到不同文化的影响而各具发展特色,在纹样与形制上体现出相互联系又有所不同的艺术特征。瓦当丰富的内容和精湛的工艺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是不是可以理解为每个时代的瓦当图案都是不同的?南京是六朝古都,那六朝的瓦当有什么特点呢?”韩律追问道。

    历代瓦当纹饰多样,风格各异。比较常见的图案有动物、植物还有文字。例如,秦代的瓦当主要有动物纹、植物纹等图形,汉代更多的是表示祥瑞的云纹瓦当和文字瓦当。

    六朝时期的瓦当,开创了与秦汉瓦当体系完全不同的文化风格。在六朝建康城考古中发现的瓦当,主要包括人面纹瓦当、兽面纹瓦当、云纹瓦当和莲纹瓦当四种。这个形态各异的瓦当图案,是绘画、工艺和雕刻相结合的中国艺术,也是实用性与美学相结合的产物,对于中国建筑的发展有着里程碑的意义。

    “看!这一片片人面纹瓦当,有的开心有的生气,有的平和还有的愤怒,就好像一张张几千年前古人生动的面庞展现在了我们面前,我好像能读懂了他们的心事。”韩律盯着墙上的一排人面纹瓦当出了神。

    人面纹瓦当的出现,是东吴时期的特有现象。从时间上说,它流行于东吴时期,其前其后都少有发现,而从地区上看,除少量在孙权曾经活动的武昌(今湖北省鄂州市)出现外,大部分是在今天的南京,也就是当年东吴的都城建业地区被发现。所以,人面纹瓦当是代表了六朝特色的宝贵文物。经过艺术化的加工,人面纹瓦当也成为了今天六朝博物馆的标识。

    “没想到一片小小的瓦当背后承载了这么深厚的历史文明和艺术魅力,我要把它们拍下来,把瓦当的故事讲给我的朋友们听!”小小的韩律许下庄重一诺。

    作为“六朝青”志愿者,张晓刚耐心、细致的讲解在韩律幼小的心中默默地埋下了一颗保护文物、传承历史文化的种子,在之后的日子里,她努力学习,不断积累,对于文物的理解也更加深刻。

    如今,11岁的韩律已经成为了六朝博物馆“小青莲”志愿者中的一员,她从前辈们的手中接过传承的接力棒,担当起守护文物的“重任”。她让更多的人领略到了历史的魅力与文物的珍贵,并自觉做文物的保护者、中华文化的传播者!


    上一篇: 【第二期】虽不可移动,但它却“走”了六百多年
    Copyright 2016-2020 Xuanwu Nanjing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单位:玄武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单位:玄武区城市数字治理中心

    苏公网安备 32010202010291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3201020031

    苏ICP备0500966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