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012965803/2020-39498 | 主题分类: | 综合政务 |
组配分类: | 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体裁分类: | 议案 |
发布机构: | 孝陵卫办事处 | 生成日期: | 2020-05-14 |
生效日期: | 废止日期: | ||
信息名称: | 关于南京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第0432号提案的答复 | ||
文 号: | 关 键 词: | 第0432号提案;答复 | |
内容概览: | |||
在线链接地址: | |||
文件下载: | |||
关于南京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第0432号提案的答复
市政协吕晨委员在南京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上提出的第0432号《强化跨行政区协作,促进紫东地区发展大跨越》提案中,针对紫东地区体制机制优化和创新工作方面一系列科学意见建议。对此,街道党工委、办事处高度重视,积极研究部署落实相关工作。现将有关情况回复如下:
一、基本情况
孝陵卫街道位于紫金山南麓,域内面积约27.47平方公里,东起顾家营与栖霞区马群街道相接,是紫东地区的“西大门”,沪宁、宁杭、绕城等高速路网及地铁2号线穿境而过,交通便捷,常住人口8.5万人,院校师生4.2万人,流动人口1万余人。
区域生态人文卓越,坐拥国家5A级中山陵园风景区,三国东吴孙权大帝、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等历史文化名人与孝陵卫渊源深厚,明朝文化、民国文化、革命文化交相辉映,历史传承、文化古迹底蕴深厚。辖区内科教人才丰富,驻有南京理工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体育学院、江苏省农科院、江苏省地震研究所、江苏省石油物探所、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农业农村部南京机械化研究所等科研院所8家。
在抢抓紫东地区发展的战略机遇,提升街道高质量发展核心竞争力方面,还存在以下“迫切”问题。一是产业经济迫需转型,产业布局“碎片化”、结构层次不高等问题依然存在,新兴产业的体量和能级增速还不足以适应紫东地区快速发展要求;二是环境面貌迫需改善,城市形态、城市功能、人居环境与主城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紫东地区“西边门户”形象急需改善提升;三是稳定矛盾迫需化解,辖区区域面积广阔、大单位多,一些历史遗留、长期影响和制约发展的信访案件,还没有彻底钝化和化解。
二、所做工作
近年来,街道在力推区域高质量发展、紧跟紫东地区协调发展方面,不断提高政治站位、强化组织领导、提振工作士气,在发展定位、特色经济、产业转型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是主导产业明确,“特色园区”正加快建设。早在2018年,街道就借助外脑,由东南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专家团队编制《玄武区孝陵卫片区概念性城市设计》方案,并最终经市、区研究决定将“生物技术、软件服务、文化旅游”明确为孝陵卫街道经济发展的三大主导产业,着力打造孝陵卫高质量发展的地标产业和支柱产业。结合城市规划设计,围绕“两纵四片”的功能布局,绘制产业发展链图,增强产业链条整合,发挥汇通达电子商务等独角兽企业引领作用,加强大中小企业梯度协作,进一步促进传统产业链整体跃升,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实现新兴产业链式扩张。突出南理工科技创新园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与T80文化产业园文创企业集聚区的发展定位,坚持错位发展,打造各具亮点的特色园区。
二是中山门大街“文化街区”初具规模。中山门大街自西向东约5.5公里,是联通主城区与紫东地区的主干道,辖区内南农大、理工大、省农科院、地震研究所等多家科研院所单位分布道路两侧,紫金文化广场、T80科技文化国际社区、钟鼎名悦广场、森林摩尔、民国风情街等多个大型商业网点沿道路呈链状布局,紫金山旅游资源与高等院校科教资源不断融合发展,明朝文化、民国文化、钟山文化元素效果凸显,商业服务配套与公共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独具中山门大街特色的“文化街区”品牌效应正日益彰显。
三是重大项目有序推进,城市功能日益完善。街道每年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高质量发展要求,从城市功能、经济建设、人居环境、民生实事等方面制定重大项目推进目标,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全覆盖。当前,南理工大学生双创中心、农科院科创中心、孝陵卫21号商务中心等创新载体项目正有序推进,汇通达智能交易服务平台建设、紫金大厦转型升级等企业商用项目正加快提质增效,长三角现代农业服务业科创园、双拜巷棚户区改造等重大建设项目正加紧办理前期手续。城市创新平台搭建不断丰富,城市功能日益完善,新兴创新增长点正在形成,城市现代化面貌不断改善。
三、下一步打算
下一步工作中,孝陵卫街道将继续紧紧围绕“一区五园、紫东地区”的发展目标,全方位集聚优质要素,深层次推进转型升级,多渠道拓展增长空间,实现经济社会全方位高质量发展,打造独具孝陵卫特色的紫东地区门户形象。
一是聚焦文化街区建设,打造品牌亮点。以中山门大街为轴线,加快推进佳源广场和“农业硅巷”等10万平方米的产业载体项目建设,加大项目的招商力度,整合资源,准确定位,形成特色产业链条,带动沿街产业一体发展。加强与中山陵园管理局、南理工、南农大等单位的沟通联系,充分发挥钟山风景区旅游资源优势,深入挖掘南理工二月兰观光季、南农大民国建筑群等旅游特色,强化明朝、民国、钟山文化元素宣传推广,促进旅游与科教资源深度融合发展,不断扩大中山门大街“文化街区”品牌效应。
二是聚焦特色园区建设,力促产业升级。坚持以产业转型、结构优化为导向,加速推进“现代服务、电子商务、旅游文化”三大主导产业发展。紧盯项目推进,准确掌握长三角农创园项目手续办理情况,加快前期项目运作,及时协调市区相关职能部门,加强分析和评估,尽快启动项目建设。加强招商引资,紧紧围绕农业“硅巷”建设目标,以“特色园区”为招商重点,联合市区招商平台,抓好金洽会、产业推介会等招商活动契机,大力开展现代农业服务业招商活动,完善园区准入退出机制,凸显园区特色和亮点。加快成果转化,有效整合南理工、南农大、农科院科教资源,扎实开展人才培育与企业入驻孵化工作,落实好市、区相关人才政策,营造良好创业环境,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提升经济发展创新活力。
三是聚焦重大项目建设,完善城市功能。坚持重大项目走访常态化,及时了解项目推进过程中困难与问题,协调市、区相关部门加以解决,确保重大项目推进达超序时进度。不断优化城市规划布局,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加强与辖区内大单位、科研院校等沟通联系,立足实际问题,强化统筹谋划,推动矛盾化解,力争历史遗留的问题、制约发展的问题得到有序、妥善解决,为辖区城市发展现代化创造有利条件,加快打造紫东地区良好的门户城市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