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012965803/2022-97751 | 主题分类: | 旅游、文化、广播、新闻出版 |
组配分类: | 图解 | 体裁分类: | 其他 |
发布机构: | 玄武区人民政府 | 生成日期: | 2022-08-24 |
生效日期: | 废止日期: | ||
信息名称: | 玄武区第二批(扩展)、第三批、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表解读 | ||
文 号: | 关 键 词: | 制作技艺;技艺;传统技艺;雨花茶;妆花;紫砂;昆曲;面料;鸡鸣;梵呗 | |
内容概览: | |||
在线链接地址: | |||
文件下载: | |||
玄武区第二批(扩展)、第三批、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表解读
玄武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扩展项目名录
序号 | 项目编号 | 项目类别 | 项目名称 | 项目简介 |
1 | XWIV-1 | 传统戏剧 | 昆曲唱腔工尺谱拍曲 | 工尺谱是中国汉族传统记谱法之一。因用工、尺等字记写唱名而得名,源自中国唐朝时期,600年前起源于苏州昆山地区的昆曲所用的乐谱就是工尺谱。工尺谱是昆曲的乐谱,更是民族传统音乐的根源,昆曲的工尺谱唱腔蕴涵了昆曲唱腔之精髓,最能体现昆曲的声乐美学特征。 |
2 | XWⅧ-8 | 传统技艺 | 云锦妆花技艺的工艺拓展 | 云锦妆花工艺自明代诞生,延续至今,采用大花楼织机上下两人手工织造。传统妆花技艺主要应用在缎纹组织面料上面,织造时通常经纬纱线采用桑蚕丝,纬纱粗细达到300D以上,这样的工艺安排导致最终的面料应用单一,厚实、粗犷。此工艺拓展项目将妆花工艺应用到平纹、斜纹、纱、罗等不同组织的面料上,且根据面料不同的用途,将经纬纱线的材料由单纯的桑蚕丝拓展到棉、麻、羊绒等多种材料。纱线的粗细、密度也根据面料用途灵活改变,最终产生出来的妆花面料组织多样、材料多样、密度多样,极大的丰富了妆花技艺的应用。 |
3 | XWⅧ-9 | 传统技艺 | 苏作小木家俱制作技艺-南京微型榫卯结构木作 | 采用中国的传统的榫卯结构运用于制作农器具和南京老行当之中,其中最小的榫眼只有1.5毫米,大部分作品只有1/2手掌大小,较为精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传承中国木工传统榫卯结构工艺。 |
4 | XWⅧ-10 | 传统技艺 | 金陵特色荷包 | 五彩线彩棕香包,是我国流传已久的精美民间艺术品。中国具有在每年的端午节佩戴用于驱邪避灾的吉祥物,具有符号、实用和审美的多种内涵。相传在我国已经有约2000年的历史,在各种端午手工制作的吉祥物中,五彩线彩棕与装有艾草等香料的香包配合做出的工艺品,具有独特的魅力。 |
5 | XWIX-2 | 传统医药 | 三槐王氏脊柱定位调衡术 | 推拿疗法,明代以前称为按摩,到了明代开始称推拿。正骨(伤科)推拿在明清时代已有了重大发展,清代的《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中将“手法”列为“正骨之首务”。“脊柱定位调衡术”就是从整脊推拿门类演化出来,于中医外治范畴。主要运用双手,在脊柱上寻找病灶点,实施运用灵活双手定位定点对患者矫正调理,以达到治疗疾病为目的。手法安全可靠,绿色自然,不伤害人体组织及器官。 |
玄武区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序号 | 项目编号 | 项目类别 | 项目名称 | 项目简介 |
1 | XWII-1 | 传统音乐 | 梵呗 | 鸡鸣寺“梵呗”为鸡鸣寺僧人及信众举行日常佛事、法会等所运用的佛教音乐与唱诵。主要指在鸡鸣寺法会活动上,用曲调唱颂佛教的“赞、偈、咒、文”的形式,是一种做法会时插入在各种经文中的唱赞,是有旋律和结构的。 鸡鸣寺“梵呗”唱诵以“和、静、清、远、古、淡”等一系列审美特征而存在、发展,其精髓就在于通过诵唱梵呗音乐能让人达到一种弃恶扬善的境界。 |
2 | XWⅧ-11 | 传统技艺 | 绿茶制作技艺(雨花茶制作技艺) | 雨花茶制作技艺是中国传统绿茶针形类茶制作技艺的杰出代表。雨花茶独创的松针形精湛工艺为:鲜叶采摘、摊放、杀青、揉捻、毛火、整形、足火、精制、烘焙、包装,品质特征:形似松针,紧细圆直,锋苗挺秀,色泽绿润,白毫隐露,内质香气高雅,滋味鲜醇,叶底嫩绿明亮。雨花茶整形工艺最为关键,将搓条、抓条理条工艺完美结合,形成了集扁形茶类、卷曲形茶类优点于一身的独特针形茶工艺。 雨花茶制作技艺始于清末在南京紫金山创立的“江南植茶公所”,经三代传承群体植茶制茶,不断探索、改进、完善,雨花茶制作工艺最终定型,并传承至今。 |
3 | XWⅧ-12 | 传统技艺 | 柴灶砌筑技艺 | 烧柴土灶即“南方灶台”,据历史文献记载起源于黄河中、下游,现遍布全国各地。人类自从学会利用火来烧烤食物以后,就逐渐告别了“茹毛饮血”的生活方式,而灶台便在那个时候应运而生。几千年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特别在每年农历腊月廿三日(小年)时,农村农家基本上都供奉灶王爷(灶神),具有“灶为一家之主”之说。每家将“东厨司命神位”供奉一家的正屋(堂屋)供桌东面(大手),并有“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之意。 |
4 | XWⅧ-13 | 传统技艺 | 紫砂制作技艺 | 紫砂制作技艺分布在以江苏南部宜兴、溧阳较多,浙江湖州长兴、山西阳泉平定、辽宁朝阳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广东梅州等地区。紫砂矿的成分为:石英、云母、高岭土。宋明时期,江浙交界的天目山脉率先开始开采出该种成分的矿藏。明朝朱元璋“该团为散”,茶饼、团茶进化成为散茶。而冲茶的方式也由研磨法、抹茶法演变成为散茶冲泡法。茶汤分离开始被强调,于是乎茶壶开始兴起。由于烧成后壶胎透气、不透水,茶香浓郁。紫砂壶成为明清开始泡茶的首选茶器。而发现紫砂矿藏的地区及其周边茶文化浓郁的地区都有或多或少地开展紫砂制作生产或紫砂制作教学。 |
玄武区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序号 | 项目编号 | 项目类别 | 项目名称 | 项目简介 |
1 | XWII-2 | 传统音乐 | 陶埙陶笛演奏技艺 | 陶埙,我国最古老的一种开口吹奏乐器,也是我国最早能演奏旋律的乐器之一。其音色幽深、悲凄、哀婉、绵绵不绝,具有一种独特的音乐品质。也许正是埙这种特殊音色,古人在长期的艺术感受与比较中,就赋予了陶埙善于演奏诸如神圣、典雅、神秘、高贵的精神气质。 近年来,由于大家对民族音乐关注度逐渐增高,对古老的陶埙也越来越喜爱,但是由于学习入门不易,让很多喜爱陶埙的人望而却步,而陶笛的出现则让陶埙喜爱者重拾了希望。陶笛在陶埙的基础上进行改良,学习起来容易,有气就能吹响,入门比较简单,低音陶笛更是保留了陶埙“立秋之音”的音色特点。 |
2 | XWⅦ-7 | 传统美术 | 金陵传统插花 | 金陵传统插花是中国最早的艺术主要源生地之一,也是中国江南插花艺术重要流派之一。其史源可追溯至汉魏南北朝,距今已有2000年史脉。 金陵传统插花,利用南京本地花木的自然神态,将形、质、色、姿、韵结合南京人文历史、风俗文化意识和固有审美,通过金陵传统插花特有的章法、技法(技艺),在瓶、盘、缸、碗、篮、筒等器皿中表现生命的契机与自然美感的艺术造型,是籍植物自然之美,融入自我情感,通过双手传达内心的意念与智慧,亲自创作的过程。 |
3 | XWⅧ-14 | 传统技艺 | 金石传拓技艺 | 传拓,作为一种技艺是我国人民在长期生活实践中获得的,并日趋成熟与完善,最终使之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在我国文化发展史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传拓技艺作为一种复制和保存文献资料的方法。 传拓技术作为早于印刷术的早期文字及书法艺术的传播方式之一,其非印刷、摄影及其他摹画技术可取代的。运用传拓技法拓制出来的拓片,反映的是实物的原貌,经过数百年都墨如点漆,所以这项传统的传拓技术一直沿用至今,足以证明其存在的价值。历代文人学者也利用金石传拓技艺制作的碑帖拓片来考证文本的先后及古物及文字的变迁。金石传拓技艺为学术研究做了极大贡献,特别是青铜铭文和甲骨文的记载和研究都有赖于传拓技艺而得以昌盛。 |
4 | XWIX-3 | 传统医药 | 徐氏外科医术 | 徐氏外科医术发源于江苏句容、溧水一带。东晋时期著名医药学家葛洪即为江苏句容人,所著《抱朴子内篇》具体地介绍炼丹方法,系统地总结了炼丹成就,成为炼丹史上一位承前启后的著名炼丹家。其炼丹术于民间传承,故徐氏外科先祖善制丹药,为徐氏外科医术的起源奠定坚实基础。 |
关联阅读:关于同意公布玄武区第二批(扩展)、第三批、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批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