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012965803/2021-05377 | 主题分类: | 国民经济管理、国有资产监管 |
组配分类: |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 | 体裁分类: | 公告 |
发布机构: | 玄武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区工信局) | 生成日期: | 2021-01-01 |
生效日期: | 废止日期: | ||
信息名称: | 玄武区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 ||
文 号: | 关 键 词: |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 |
内容概览: | |||
在线链接地址: | |||
文件下载: | |||
玄武区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0年是决胜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年初以来,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新冠肺炎疫情,全区上下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紧紧围绕建设“强富美高”新玄武奋斗目标,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开展“四新”行动,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双胜利”,全区经济社会稳定发展,民生事业稳步推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外部环境妥善应对。
一、落实“六稳”要求,经济运行稳步复苏
(一)主要经济指标企稳回升。为应对疫情对经济发展带来的冲击和影响,通过区领导持续常态化调度,全力扭转部分指标下滑态势,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企稳回升。全年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同比增长5%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计同比增长4.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同比增长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同比增长2.2%。
(二)外向型指标总体平稳。在国际疫情持续蔓延背景下,落实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相关要求,坚持深挖存量、拓展增量双向发力,外向型经济呈现稳中提质态势。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预计同比增长17%;实际利用外资总额预计完成2.39亿美元;服务贸易额预计完成3.89亿美元;服务外包执行额预计完成26.03亿美元;离岸服务外包执行额预计完成9.87亿美元。
(三)“四新”行动成效明显。将“四新”行动作为应对疫情的重要抓手,率先拿出“四新”玄武办法并召开新闻发布会,圆满完成全市“四新”行动观摩任务,成功举办新基建、新消费和新产业金融对接会等各类专题活动。新基建,预计全年建成5G基站804个,11个市级新基建项目完成投资22.1亿元;新消费,完成34项市、区新消费行动计划任务,先后举办各类促销活动400余场,预计全年限上贸易销售额同比增长5.6%;新产业,预计全年工业互联网核心产业规模达6.9亿元、5G产业规模达11.8亿元、新医药与新健康产业规模达61.9亿元、高端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规模达100亿元,新增都市工业企业11家;新都市,完成红山路快速化改造、积淹水片区改造等46个项目,完成投资额超80亿元。
二、紧盯项目推进,夯实区域发展后劲
(一)项目投资持续增长。9个市级重大项目,年度计划投资53.5亿元,预计全年完成投资57.8亿元,完成年计划108%;90个区级重大项目,年度计划投资128.02亿元,预计全年完成投资134.4亿元,完成年计划105%,同比增长13.7%。
(二)项目建设稳步推进。着力加强项目清单化调度、过程性管理,有效提升项目管理服务水平;探索运用“挂牌一宗地、审批分批次”方式,采用“承诺+容缺”审批方式,黑墨营101号住宅项目房屋进行预售,项目推进质效显著提升。
(三)产业载体提质扩容。全年完成青石街地块、科研地块等10个地块挂牌出让,同比增长150%;土地出让总面积40.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94.3%;累计新增产业载体面积48.39万平方米,同比增长48.2%,为全区经济发展积蓄后劲。
三、聚力产城融合,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一)紧盯招商引资抓突破。落实招商工作专班、项目动态推进、“一把手”招商责任“三个机制”,加强招强引新力度;发布《玄武区“招商突破”行动导引》,建立重要载体动态联络库,研究出台《玄武区推动招商引资高质量发展政策十条》,推进“政银企合作”,搭建“校友经济”新平台,先后举办“金洽会”玄武专场、智慧科技新引擎创新发展峰会、“江海一‘链’‘玄’动未来”深圳招商推介会等各类招商活动48场,获得全市三季度招商擂台赛“目标进度奖”和“重大项目推进奖”。全年预计完成实际利用内资140亿元,签约项目投资总额580亿元,亿元以上签约项目数62个。
(二)紧盯文旅融合抓建设。以创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为目标,充分利用我区特色文旅资源禀赋,按照“一轴、两片、多板块”建设构想,实施规划引领、环境提升、夜间消费、产业升级、品牌创树等“五大行动”,圆满完成“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任务;高标准推进景观亮化、520广场与江宁织造府南广场改造等工作,积极协调并实现市属文博场馆节假日夜间开放,着力打造越夜越精彩的长江路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把握今年超长“十一黄金周”契机,组织省文旅消费季暨长江路文旅集聚区建设启动仪式,开展“1+3+100”系列活动,相关工作被央视《新闻联播》专题报道;遴选百家文旅单位组建南京玄武文旅融合发展联盟,成立全域旅游发展专家智库,有效凝聚全域旅游发展工作合力。
(三)紧盯科技创新抓突破。紧紧围绕“创新名城,美丽古都”发展愿景,全面落实市委《关于进一步深化创新名城建设加快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的若干政策措施》文件精神,加快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区域创新体系,精心设计“南京创新周”玄武专场活动,组织高端论坛、大咖直播、中华门创将大赛等各类活动20余场;加快城市“硅巷”推动进程,骥谷科技产业园、南师大玄武科技园已投入运营,老烟厂项目完成主体建设。
(四)紧盯产业结构抓补强。聚焦全区产业链结构特点,在巩固提升批发零售、交通运输等传统行业的同时,突出现代金融、软件信息、医药健康、都市工业等产业,研究出台《玄武区推进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扎实推进区域强链补链兴链;推动都市工业载体建设,打造铁北红山新城、天仪公司花园路等都市工业园区,完成“玄武东华都市工业产业园”授牌;加快数字经济产业发展,全省首家网络安全示范产业园骐谷科技产业园挂牌运营;充分发挥我区涉农高校院所和龙头企业较多的优势,组建钟山农业创新发展联盟,着力构建以农业科技、农村电商等为主体的现代农业服务业集群。
四、突出精准施策,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一)政策扶持务实精细。紧扣“企业服务年”主题,针对疫情对企业造成的冲击和影响,先后成立物资筹措组、企业指导组,协调推进全区1069家重点企业复工复产;对照上级惠企业稳增长促经济相关政策,研究出台应对疫情惠企政策“17条”,从财税、金融、物资保障等方面给予驻区企业全方位服务;采取“线上+线下”模式,先后举办企业融资对接暨相关政策解读会、“防疫+”企业服务对接会等各类活动10余场。全年累计为区内中小企业获得信贷支持87.58亿元,减免各类社保费15.7亿元。
(二)企业服务全面高效。围绕“四上”企业、重点税源企业、重点高新技术企业等八类单位,强化“区-部门-板块”三级走访机制,进一步畅通政企沟通渠道;建立企业服务专员制度,推出集政策发布、线上咨询、业务办理等功能于一体的玄武企业服务公众号,在各街道(园区)设置企业政策服务窗口,落实首问负责制。
(三)营商环境优化提升。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印发《2020年玄武区深化“放管服”改革工作要点》,常态化运行“一窗综合受理”集成模式,着力打造93项重点领域“一件事一次办”事项;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等重点领域信用建设,大力推进信用分类分级监管,对诚信企业给予政务服务绿色通道和资金奖补等政策支持,促进我区投资环境不断提升。通过培育和扶持,全区优质企业不断涌现,今年新增中国企业联合会公布的中国企业500强企业1家(汇通达网络股份有限公司),入选全市瞪羚企业4家,新增市级总部企业6家,预计新增规上企业200家、新增市场主体15000户。
五、坚持建管结合,推动城市功能提升
(一)城市更新改造步伐加快。完善路网结构,改善通行品质,建成余粮路(一期),完成环东大—四牌楼片区、经五立交匝道综合整治;推进香林寺沟片区、梅园新村纪念馆周边环境综合整治项目,有效提升片区环境品质;持续推进“厕所革命”,先后完成新改建公教一村、新庄加油站、文枢西路等11座公厕;完成孝陵卫东沟束水桥涵改造项目,解决群众出行困难;释放停车资源,建成骥谷产业园、恒大停车场(二期)等13个项目共计1410个停车泊位;优化群众居住环境,基本完成顾家营保障房项目主体施工,全年启动4个棚户区改造项目,完成15个老旧小区整治、52幢在册危房消险、31个单元既有住宅增设电梯及20条背街小巷整治。
(二)城市文明程度显著提升。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为抓手,建立专班推进、联创联建、统一行动日、联合考核等工作机制,确保创建工作形成闭环;围绕创建过程中的疑难问题,成立居民小区、道路街巷、农贸市场小餐饮店、交通秩序、文化旅游等五个专项整治组,坚持立查立改,先后划设非机动车停放点2749处、停车线1.66万米,处理违停车辆19667辆,清理“僵尸”机动车243台、非机动车8730辆,安装充电桩100个,剪除飞线2.5万根,较好完成文明城市创建国查和省测任务;落实《南京市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工作方案》,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有序实施撤桶并点,组织定时定点分类投放,加大垃圾分类收集亭房投放力度。
(三)城市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开展空气污染专项整治,落实“蓝天保卫战37条管控措施”,研究制定“臭氧污染防治23条措施”,组织汽修、餐饮等行业专项整治,完成9座加油站油气回收改造,建成6个小型空气质量标准监测站,常态治理玄武湖、九华山隧道机动车尾气;强化水环境质量管控,落实“河长制”要求,加强对河流水体、重点断面、整治河道及区域补偿断面的水质监测;开展净土工程,组织全区232家企业召开危废辐射土壤自查自纠;全年PM2.5平均浓度28.9μg/m3,同比下降27.2%;优良天数比率85.2%,同比增加15.4%,上述指标均排名主城第一。
六、聚焦惠民富民,彰显民生保障特色
(一)社会治理精细高效。常态化开展疫情防控,研究出台《玄武区街道(社区)防控工作要点》,实施“大数据+铁脚板+额温枪”的社区排查机制;在全市率先推出基层医疗机构预检分诊“兰园模式”,相关做法得到国家和江苏省卫健委的充分肯定;持续推进以“广覆盖、全要素、高智能、大联动”为特征的网格化社会治理创新,筹建全区社会治理综合指挥中心,构建“区级层面一体化统筹、街道层面标准化改革、社区层面网格化治理”基层社会治理格局;在22个行业领域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有序推进安全示范城市创建工作,成立区级督导巡查组,全面开展安全生产督导巡查,全年共排查整治隐患12608个;落实国家人口普查要求,突出机构设立、区域划分、普查摸底、逐户登记等重点环节,开展第七次人口普查。
(二)民生保障持续增强。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全年预计人均可支配收入将突破74000元,绝对值继续保持全省首位;以援企稳定就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帮扶促进就业,疫情期间率先开展“云招聘”,全年预计城镇新增就业2.5万人,实现再就业1万人,新增大学生就业3.6万人;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实现困难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全覆盖;深入推进医改惠民,完成消化专科联盟建设,实行“互联网+护理”健康上门服务,开展中医健康惠民宣讲110场,协调1083名医联体医生开展诊疗服务7429人次。深化玄武特色救助,惠及困难群众5.6万户次,全年累计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困难家庭物价补贴、困境儿童生活保障金等各类救助资金3774.6万元。
(三)公共服务均衡发展。持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成立教育发展专家指导委员会,打造教育发展高端智库,优化组建六大中小学教育集团,持续推进新名校建设;积极提升卫生服务水平,开展护理、康复、中医特色和家庭病床等在线预约服务,推进孝陵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异地改建、玄武中医院一期建设;积极优化配置区内养老服务资源,新建养老综合护理中心2个,新增机构养老床位426张;实施“儿童关爱工程”,实现区街社未成年人服务网络全覆盖;实施文化惠民,开展各类文化惠民活动105场;优化城市社区“10分钟体育健身圈”布局,新建健身器材490件,新建5片社会足球场地。扎实开展双拥工作,建立区、街、社区三级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建成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67家,全面落实优抚安置政策,推动“玄武区退役军人之家”综合体全面建成;做好金融风险防控,开展进社区、进学校防范非法集资宣传教育活动83场次,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风险防范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