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012965803/2021-02392 | 主题分类: | 国民经济管理、国有资产监管 |
组配分类: |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 | 体裁分类: | 公告 |
发布机构: | 玄武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区工信局) | 生成日期: | 2020-07-03 |
生效日期: | 废止日期: | ||
信息名称: | 2020年上半年玄武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报告 | ||
文 号: | 关 键 词: | 国民经济 | |
内容概览: | |||
在线链接地址: | |||
文件下载: | |||
2020年上半年玄武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报告
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今年以来,全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决策部署,牢固树立“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经济发展”的工作理念,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加快推动经济社会秩序恢复,全面实施“新基建、新消费、新产业、新都市”行动,深入对标找差,抓紧补缺补短、不断加压奋进,全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年初人代会确定的140条目标任务正按序时进度推进。
一、落实“六稳”要求,经济运行稳步复苏
(一)主要经济指标方面。上半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完成501.6亿元,同比增长0.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3.5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同比增长3.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6.7亿元;居民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2.7%。
(二)外向型经济指标方面。在国际疫情持续蔓延背景下,坚持深挖存量、拓展增量双向发力,有效提升外贸、外资等指标推进实效。上半年,外贸进出口额完成319.3亿元,同比增长11.7%;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完成1.82亿美元,同比增长56.7%;服务贸易进出口额预计完成1.6亿美元。
(三)市场主体活跃度方面。上半年,全区共新增市场主体2428户,注册资本总额为142.4亿元,同比增长14.1%。另外,上半年全区新增四家瞪羚企业。
二、坚持两手共抓,疫情防控和企业服务精准发力
(一)全面有序开展疫情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区连续103天召开指挥部例会调度部署,采取有效措施外防输入、内防扩散,实施小区和片区封闭式管理,全面排查重点管控人员;在落实上级各项规章制度基础上研究出台《玄武区街道(社区)防控工作要点》,实施“大数据+铁脚板+额温枪”的社区排查模式;制定《玄武区居家医学观察“8条”建议》,创新开展居家医学观察“三级管理”;在全市率先创新推出“未设发热门诊基层医疗机构预检分诊兰园模式”,相关做法得到国家和江苏省卫健委的充分肯定。
(二)精准精细抓好企业扶持。围绕各级惠企业稳增长促经济相关政策,研究出台《玄武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落实惠企政策强化服务的若干措施》,从财税、金融、物资保障等方面给予驻区企业全方位服务;建立企业服务专员制度,推出玄武企业服务公众号,在各街道(园区)设置企业政策服务窗口,落实首问负责制,有效形成企业诉求服务办理闭环。上半年,采取“线上+线下”模式,先后举办企业融资对接暨相关政策解读会、“防疫+”企业服务对接会等各类活动10余场,累计为500家中小企业获得信贷支持27.8亿元,减免各类社保费4亿元,发放失业保险稳岗返还1.14亿元,减免房租616.23万元,发放中央专项奖补资金392万元。
(三)科学统筹布局“四新”行动。将“四新”行动作为应对疫情的重要抓手,自全市发布“四新”行动计划以来,全区迅速行动,率先拿出“四新”行动玄武办法并召开新闻发布会,抽调全区精干力量,建立“1+4”专班推进机制。“新基建”方面,大力推进5G基站建设,已建成5G基站419个,基础设施建设关联产业及载体项目顺利推进;“新消费”方面,积极打造以长江路文化旅游集聚区为核心,以“丹凤街-安仁街”为重点,包括百子亭天地、太阳宫、森林摩尔等在内的“一区、一带、多节点”夜间经济发展体系;“新产业”方面,突出新一代数字经济、新医药与新健康、新型都市工业、未来新业态等产业方向,聚力补链强链,开发应用新场景9个、新技术新产品61个;“新都市”方面,红山路快速化改造、积淹水片区改造等46个项目有序推进。
三、强化投资拉动,重大项目有序推进
(一)项目投资达超序时。9个市级重大项目,总投资216.5亿元,当年计划投资53.5亿元,1-6月完成投资30.34亿元,占年计划56.71%;90个区级重大项目(含市级)总投资867.88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28.02亿元,1-6月完成投资69.56亿元,完成年计划54.33%。
(二)项目推进蹄疾步稳。我区3个市级新开工项目已全部开工建设,开工率达100%;区级新开工项目33个,已有26个开展施工建设,开工率达78.8%。铁北数码港、中央路224号总部经济大楼、孝陵卫21号商务中心、百家汇玄武创新药物孵化平台(二期)等大体量项目强力推进,投资贡献度高。
(三)难点项目取得突破。在区领导高位协调下,部分难点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中央路224号总部经济园、铁北数码港等项目实施“智慧化工地”管理,渣土外运量明显提高;铁北创新产业总部经济示范园、黑墨营101号南侧地块两宗土地铁北6号、8号地顺利挂牌出让,“拿地即开工”方式尝试成功。
四、坚持创新驱动,高端发展优势不断厚植
(一)创新引领成效显著。精心组织“创新周”玄武专场活动,先后举办骐谷科技产业园推介会、东华PNP项目签约等各类活动20场,累计签约项目24个,总投资超200亿元;全面推动城市硅巷建设,南师大玄武科技园、新工创艺硅巷等载体提档升级工程按序时推进,华东医药、老烟厂项目加紧前期设计,预计建成后可新增载体10万平方米。上半年,全区新增签约新型研发机构2家,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11436件,PCT专利申请量92件。
(二)招商引资亮点纷呈。发布《玄武区“招商突破”行动导引》《重点产业发展路线图研究报告》,探索重点产业链优化方案,借助互联网平台,打造玄武招商品牌。上半年,先后举办了智慧科技新引擎创新发展峰会、创新创投产业论坛、南京城市硅巷-乌克兰高校创新发展论坛等29场招商活动。累计梳理32个市外重点招商项目,实现实际利用内资40.4亿元;签约项目投资总额373.7亿元;亿元以上签约项目数30个;招商项目信息数完成489条。
(三)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抢抓新冠疫情防控带来的发展新机遇,突出新一代数字经济、新医药与新健康等新产业方向,聚力固链补链强链,主导产业呈高端融合发展态势。从各重点产业发展来看,金融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1.8%,对全区经济的支撑作用持续增强;新产业新业态表现活跃,以电子商务为主的新零售保持较快增长,上半年电子商务交易额完成885亿元。
五、突出精细化导向,城市功能品质全面提升
(一)长江路文化旅游集聚区建设全面展开。以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契机,坚持保护、传承与利用相结合原则,进一步打造具有古都神韵、时尚气息和国际风范的“硬核”街区。遴选80多家文旅单位组建南京玄武文旅融合发展联盟,在产业协作、资源共享、载体共建等方面深入合作,推动共建共创;成功举办“放心出门、点亮玄武”等多场夜间消费主题活动,引进商业品牌首店,培育特色餐饮、娱乐业态,全面提升“集聚区”消费活跃度和吸引力。
(二)城市建设提档升级。持续开展“沟槽革命”,对全区主次干道、核心片区挖掘项目病害沟槽全面整改,大幅提高交通基础设施完好率;着力优化交通路网配置,余粮路(一期)新建段主干道已完成粗沥青摊铺,文枢西路、钟秀街等道路建设正加速推进;持续推进停车泊位建设,上半年完成骥谷创新科技产业园等5个项目425个泊位建设;全面推进保障房和人才安居工程建设,围绕棚户区改造工作,完成危房消险改造33幢;创新小区整治举措,实施居民“下单点菜”,落实社区规划师制度,板仓街78号小区、九华山17号等15个小区整治工作有序推进。
(三)环境治理取得成效。强化水环境质量管控,推进5条河道水环境整治提升工程,加强区域补偿断面水质监测工作,进一步规范医疗单位和相关企业污水排放管理工作;稳步开展净土工程,扎实推进固废危废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积极推进大气污染防治,严格落实区“臭氧污染防治23条措施”,及时排查污染源加强大气污染防治精准性,截止6月30日,空气优良天数152天,优良率达83.5%,同比上升20%,PM2.5浓度值为34.9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8.9%。
六、把准群众需求,民生福祉持续增进
(一)富民增收持续提升。居民收入稳定增长,持续推进创业就业,先后组织线上线下招聘活动61场,培训企业职工16395人,新增城镇就业10225人,实现再就业3445人,培育自主创业2239人,创业带动就业12230人,大学生创业334人,援助困难人员就业788人,完成劳动者就业技能培训7061人、创业培训1230人,新增高技能人才185人;组织63家企业参加退役军人专场网络招聘会。
(二)社会保障持续增强。扎实做好民生兜底保障,全面实施玄武特色社会救助“3+X”工程,惠及困难群众近0.81万户次,支出救助金额40.88余万元;实施“困境儿童关爱工程”,完成274名儿童建档工作,跟进开展儿童个案服务,上半年累计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困难家庭物价补贴、困境儿童生活保障金等各类救助资金2382万元;根据上级对口帮扶要求,研究出台《2020年玄武区对口支援工作计划》,累计完成拨付帮扶资金共计5995万元;完成部分退役士兵社保接续工作,补贴约1000万元,883人受益;按照国家人口普查统一安排,我区已全面启动普查工作,目前已完成综合试点及普查区域划分工作,下一步将按要求陆续开展普查摸底、登记工作。
(三)公共服务均衡发展。聚焦民生补短板工作,以过硬举措提升民生保障水平,从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七方面,形成《玄武区深入排查解决突出民生问题清单及任务分解方案》;正式上线玄武区“爱·学习”在线教学平台,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正常教学的影响;成立教育发展专家指导委员会,打造教育发展高端智库,并与南京理工大学签署《共建“南京理工大学基础教育联盟”合作协议》,拓宽基础教育发展路径;深入推进医疗便民改革,积极开展护理、康复、中医特色和家庭病床等在线预约服务。
(四)社会治理精细高效。完善扫黑除恶长效常治机制,强力推进“六清”行动,扎实推进娱乐行业、新兴行业等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推行风险防控四项机制,创新升级公共安全防控体系,以社会参与为核心,以部门工作联动为重点,健全完善平安建设协调机制;持续推进网格规范达标工作,配齐配强41个专属网格工作人员,实现专属网格管理全覆盖;在22个行业领域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进一步筑牢安全生产防线,有序推进安全示范城市创建工作,成立区级督导巡查组,围绕“三个责任”落实、危化品安全综合治理、专项整治行动等工作,全面开展安全生产督导巡查。
七、强化服务意识,重点领域改革扎实推进
(一)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改善。扎实推进“放管服”改革,围绕国务院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和南京市优化营商环境新100条,梳理形成我区2020年“放管服”改革总体方案;持续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打造“一窗受理、全程代办”平台,发布审批事项不见面和见一次面清单,着力打造30项重点领域“一件事一次。
(二)街道集成改革全面实施。根据省市部署,结合玄武实际,拟订印发《玄武区街道集成改革实施方案》《玄武区街道集成改革任务分解方案》;强化资源服务,上线网格巡查指挥调度系统,推行“综合窗口”“全科政务”,突出区街联动和政社协同;强化多元共治,建立“街道吹哨、部门报到”机制,搭建“四级四事”民主决策平台,构建具有玄武特色的基层治理体系。
(三)国资国企改革向纵深推进。深入贯彻各级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相关文件精神,拟定下发《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深化区属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实施意见和重组整合实施方案的补充意见》等系列文件,调整组建文旅、城建、环境、高新和钟山五大区属集团;进一步调整优化区属国有资本布局,实现区属国企市场化转型发展,有效提升运转效能,构建以管资本为主的国资管理体制,使国有资本进一步“做优做强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