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由玄武区锁金村街道组织的70余人亲子团,踏上了“跟着垃圾‘趣’旅行”江南线的探索之旅。从回收分拣的“初分类”到焚烧发电的“能量转化”,从生物能源的“循环利用”到示范小区的“实践样板”,大家在沉浸式体验中,亲眼见证垃圾从“废弃物”到“资源”的神奇蜕变。
队伍首站来到建邺区回收分拣中心,车间里,传送带正输送着各种可回收物,矿泉水瓶被分色归类,旧纸箱压缩成块,泡沫板经机器压制成紧实的方块。“以后家里的报纸再也不乱丢了。”家长们则认真看着墙上的回收流程示意图,讨论着家里哪些废品能送来这里。
建邺区垃圾分类宣传教育体验馆热闹非凡。互动“跳舞机”前,孩子们踩踏地板上的“蟹壳”“电池”,把他们“送进”对应垃圾桶;触屏设备上的“垃圾分类小百科”成了“抢手货”,孩子们一边滑动屏幕,一边学习。展馆里的再生艺术品展区,旧轮胎改的花盆、废报纸捏的雕塑,让大家直观感受到 “变废为宝” 的创造力。
抵达江南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时,巨型抓斗的“表演”震撼全场。这个“钢铁巨人”伸展长臂,一爪抓起8吨垃圾稳稳送入焚烧炉,厂房内却几乎闻不到异味。“这里每天能处理 4000吨垃圾,年发电量超6.8亿千瓦时!”讲解员指着实时数据屏说。大家了解了焚烧产生的蒸汽推动汽轮机运转,最终转化为电能的全过程。“原来垃圾烧完能发电,够我们家用好几个月呢!”一位小朋友认真地说。
江南生物能源利用中心,藏着厨余垃圾的“变身密码”。“这些剩饭剩菜会变成沼气和肥料,提取的毛油还能做生物柴油!” 讲解员指着玻璃展柜里的样品说。孩子们看着有机肥,突然明白,原来我们吃剩的饭菜,能让小树苗长得更壮!
午后的天顺苑小区干净整洁,作为“南京市公众参与示范小区”,四色垃圾桶整齐摆放在投放点,“我们扔垃圾时会自己分好类,志愿者也会帮忙指导。”居民阿姨热情介绍让大家真切感受到垃圾分类已经融入居民的日常生活。孩子们在投放点前“实战演练”,准确将矿泉水瓶投进可回收物桶。
返程的车厢里,孩子们的讨论声此起彼伏,“以后香蕉皮要投绿桶”“旧电池不能随便丢”的念叨声里,藏着最朴素的环保认知。这场由玄武区锁金村街道组织的“趣”旅行,让“垃圾分类”从书本上的文字、社区里的标语,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真实过程,环保的种子也悄然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编辑:周云倩
审核:王霄翔